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职称与学历并重、教学经验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依托同济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已拥有一支由520余名优秀教师组成的专任教师队伍,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占20%、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占50%,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超过60%。
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扬长避短、因材施教,致力于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应用型、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建立并实施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等三大教学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百载春秋,薪火相传。学校将继承和发扬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坚持以同济大学“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的全面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同济大学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实现师资力量共享、实践平台共享、图书资料共享、管理资源共享和校园文化共享,精心打造新的办学特色,努力把学院建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优秀工程师的摇篮。
学院下设中德学院、土木工程系、机械与电气信息工程系、经济与管理系、外语系、基础教学部、体育部。2014年将在建筑、土木、机械、电气、经济、管理、外语方向的24个专业面向全国25个省(市)计划招收本科生2525名。
学院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的中心、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的浙江省嘉兴市。与上海、杭州、宁波、绍兴、苏州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嘉兴风景旖旎、民风淳厚、物产丰富、名人辈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嘉兴历代名人辈出,仅近现代就涌现出了晚清大儒沈曾植、国学大师王国维、文坛巨匠茅盾、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漫画家丰子恺和张乐平、艺术奇才李叔同、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著名作家余华等一大批名家大师。
学院坐落于嘉兴市区南面,占地830余亩。与著名的嘉兴南湖直线距离仅3.5公里。有一个既有都市气息又闹中取静、适合莘莘学子刻苦攻读的好环境。学院周边交通便捷,嘉兴火车站、高铁南站均在学院周边五公里范围内,K05、K08、K09、K30、K33、K82、K92、K153、K162、K171等多条公交线路均可到达学校。
学院依托同济大学的办学优势,充分利用母体的优质师资力量。学院每年在校任课教师近600名,其中约四分之三来自同济大学,大部分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他们不仅教学态度认真,授课质量上乘,而且每天不辞辛劳长途跋涉到嘉兴上课。此外,还有相当部分教师留宿学院,以便晚上为学生答疑辅导,对学院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校园风光2(8张)学院设置的专业(方向)都是从母体同济大学82个本科专业中遴选出来的,不仅社会对这些专业培养的学生需求量大,而且还有同济大学相应的强势学科支持,确保了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依托母体雄厚的师资力量外,学院还共享同济大学其他各类优质办学资源。学生不仅可以阅览同济大学图书馆的电子图书,还能远程借阅同济大学所有纸质藏书,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同济大学各类先进的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使学生有机会参加高水平和高层次的实验。此外,通过积极与母体学生合作开展各类活动,共享同济大学的校园文化资源,从而做到教师资源、图书资料、实验设施、教学管理等各类优质资源的共享。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自办学之日起,始终把稳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学院工作的中心位置,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的全面素质教育。在教学安排中,不仅选聘同济大学教学名师和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来校任教,确保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高度重视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学院已与沪浙地区诸多大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
此外,学院还积极为具有学习潜能的优秀学生创造条件,为其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和考研辅导班。在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每年都有一批优秀学生通过考研进入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学位。
学院主要培养相关行业第一线从事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生素养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学院办学定位是培养服务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更侧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每年暑假都组织数千学生走出课堂,到生产第一线的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是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学院高度重视和支持第二课堂的创新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创新基地建设,每年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创新课题立项,保障了学生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省的大学生数学竞赛、物理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等各类竞赛,在比赛中屡屡获奖。
学院已建成校舍建筑面积26万余平方米,包括教学楼群、实验楼、图书馆、体育运动场、学生食堂、学生宿舍、教师公寓楼、学生商业街等现代化教学和生活设施,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完善保障。学院二期建设完成后,校舍总建筑面积将达到38万平方米,各类设施将进一步完善,为学校的不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学生宿舍环境优美,每间寝室可住四人(约20平方米),室内配有宽带接口和独立卫生间。学院设有多个餐厅便于学生就近用餐。学生使用统一的校内一卡通。
总面积达30000平方米、概算投资近2亿元的新图书馆大楼已经封顶。这不仅是嘉兴市最大的高校图书馆,在全国的独立学院中也首屈一指。
社团活动是学院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校园生活、拓展学生兴趣爱好、扩大知识领域、陶冶情操、展示才华的舞台。学院有绿色之舟协会、跆拳道社、动漫社、篮球社、乒乓社、DS梦工厂、Easy-go英语吧、TNT轮滑社、E网协会、文学社、海博理财协会等30余个学生社团。各社团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定期开展各类活动。学院还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组织全院各社团参加活动。
学习优秀者除享有国家提供的各项奖、助学金外,还享有校优秀学生奖学金和其他多种专项奖学金。此外,学院还向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勤工俭学岗位,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优先安排。
学院充分利用母体同济大学对德合作优势,积极开展与德国高校的师生交流。学院成立专门的中德合作机构——中德学院(Chinesich-Deutsches Zentrum),作为学院对的教育合作与交流的窗口。从2013年起每年将会选派经过强化德语培训的学生前往德国学习交流,并在医学影像技术、工商管理2个专业试点中德合作教学,从培养计划的制定到重点课程的教学组织和实施等,由中德双方专业协调人合作共同实施。
土木工程系成立于2009年6月。下设五个教研室,包括土木工程教研室、道路与交通运输教研室、环境工程教研室、建筑学教研室、材料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以“培养、引进、外聘”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一支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已建成交通运输陈列室、测量实验室、工程地质实验室、混凝土实验室、胶凝材料及骨料实验室、建材力学实验室、高分子合成实验室、高分子成型实验室、申柏辐射空调实验室,正在建设土工实验室、岩土实验室、结构实验室和道路实验室。实验中心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在申柏(上海)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支持下,设立了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净化空调研究中心暨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申柏辐射空调实验室。
自2008年以来,土木工程系各专业负责人及学科带头人均承担了多项省内或校级科研项目。先后与嘉兴南湖区建设局、嘉兴开发区建设局、浙江景华建设有限公司、嘉兴国际商务区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嘉兴联合污水处理厂、嘉兴南郊贯泾港自来水公司、浙江华尔绝热科技有限公司等几十家单位建立了科教合作或实践基地共建关系。
土木工程系设有土木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共八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各专业培养人才具有较鲜明的应用技术型特色,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招生与就业形势良好,2014年在籍学生296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毕业生在社会中享有较好的口碑。
在教学计划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土木工程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同时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工程项目和社会实践,并开设部分注册资格考试课程,将课程设置与专业执业资格考试接轨。另外,全面开设了认识实习、地质实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交通实习、金工实习、专业调研、毕业实习等实践实习内容。
机械与电气信息工程系
机械与电气信息工程系于2009年11月成立,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医学影像技术、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共9个本科专业(方向)。主要培养上述机电领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在培养计划和课程的设置方面,强化工程思维,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高素质、强能力、宽适应、有特长的高级技术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已经与包括上海大众、加西贝拉、上海通信工厂、东海橡胶(日企)、嘉兴敏实集团、嘉兴禾众等在内的诸多大型国企、外企、独自和合资的民营企业开展广泛校企合作,建立大量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教育开展提供了保障。
机电系下设机械工程、电气与自动化、计算机与信息工程3个教研室,目前共有专职教师33名,其中教授、副教授共15名,占总人数的45%。此外,每学期还有大量同济大学的兼职教师前来授课。
本着严谨求学,努力专研的精神,机电系学生在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共获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非专业省奖4名;在第一届浙江省物理竞赛中,获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1名。200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共有12位学生获奖,同年数学竞赛中,获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省奖4名。2011年“精飞杯”浙江省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中,获得一等奖5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2名。2013年全国电子竞赛中,荣获省二等奖2项,省三等奖1项。2014年全国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各类竞赛的舞台上,各代表队展示了机电学子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经管类教育始于2008年,2009年11月正式成立经济与管理系,现任系主任为原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周平海教授。经管系下设国贸金融教研室、会计财务教研室、工商管理教研室、行政管理教研室,拥有教师106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65人。专职教师24人,其中9人为同济大学派遣,均具有高级职称;另有3位同济大学资深教授担任各专业负责人。兼职教师主要为同济大学具有高级职称的专职教师。专职辅导员11人,分管全系不同年级的在校学生。
经济与管理系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工商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行政管理8个专业(方向)。2014年3月在籍学生共4180人,占全校总学生数约44%,是全校学生规模最大的系。截止2013年底,经管系已有毕业生1311人,学位授予率达98%。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较高,考研、出国留学人数逐年增加。
中德学院现有工商管理(中德交流班)、医学影像技术(中德交流班)专业以及德语专业,2个“中德交流班”的培养计划制定、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由中德双方专家共同负责,部分课程由德方教师承担。
新生入学后可自愿申请并经选拔后进入“中德交流班”学习,在完成一年的德语强化训练经考核合格后进入专业学习。在学期间将根据学生的德语水平和专业成绩安排赴德国高校进行不同形式的学习交流(包括双学士学位、海外学期、暑期学校学习等),对于优秀毕业生学校还将推荐其赴德攻读硕士学位。2013年暑假将有近20名学生赴德学习交流。
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工商管理必需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具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知识和现代管理科学知识,以及具有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在工商企业、投资公司、金融机构等单位从事市场营销、财务金融、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业务和管理工作。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医疗影像设备原理与技术、医学影像处理技术等方面理工医结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毕业后能在医学影像工程或相关领域从事影像设备的开发、制造、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毕业时授予工学士学位。
外语系成立于2014年6月,是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于2014年新成立的一个以外国语言为主的院系。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文化功底,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质,了解英美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和所学专业知识从事涉外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择业面广,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旅游部门、国际经贸公司、外资企业、科研所、教育等单位从事涉外、翻译、科研、教学等方面工作。本专业设置的主要课程有:基础英语、高级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写作、英语视听说、英语文学史、英美文学作品选读、英语修辞鉴赏、语言学概论等。
基础教学部成立于2010年7月,设有社科教研室、化学教研室、数学教研室、物理教研室、公共英语教研室、力学教研室六个公共基础课教研室和一个英语专业教研室;拥有化学、物理、力学等多个实验室。基础教学部负责全校本科学生的基础课程教学、有关实验课教学和研究工作。
基础教学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力,引导学生更加注重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基础教学部在做好学科建设和教学研究工作外,还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学术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有关创新活动,在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大学生数学竞赛、大学生物理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等竞赛中,取得一系列可喜的成绩。
董事长:沈国甫(宏达高科控股公司董事长)
副董事长:陈小龙、祁海龙
董事(按姓氏笔画):沈珺、张新民、周亚夫、黄自萍、楼梦麟、蔡祖繁
校长:陈小龙(原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
常务副校长:黄自萍(原同济大学教务处处长)
副校长:张新民、周亚夫
党委书记:祁海龙(嘉兴市教育局局长)
党委副书记:张新民(嘉兴市教工委副书记)、林冶
中德学院院长:周苏(新型车辆动力系统专家、同济大学中德学院AVL新型车辆动力教席首席教授)
土木工程系主任:楼梦麟(原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机械与电气信息工程系主任:肖蕴诗(原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井冈山大学副校长)
经济与管理系主任:周平海(原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基础部主任:林建一(原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曾任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主任)